大批銀行家、藏家攜古董移民香港
香港是富商巨賈聚集的城市, 也是蘇富比、佳士得兩大拍行 屢創最高拍價的古董聚集地。 對此,小編一直很好奇, 為何這個相比內陸少了點 文化底蘊的地域, 卻成為世界三大藝術 交易中心之一。 民國時的北京、上海是重要古董交易地, 可受到戰亂影響, 大多沒落貴族南移上海。 新中國成立前後, 由於時局動盪和經濟管制, 不少達官貴人、收藏家 紛紛轉移資產定居海外或香港。 香港有得天獨厚的 自由貿易和稅收政策, 文物書畫從內地流散出去, 大多以香港為中轉地。 正是以上歷史條件和客觀因素下, 香港積聚了諸多知名收藏家, 同時還組成了敏求精舍收藏團體。 仇焱之的海量收藏逝世後部分藏品售於香港 仇焱之號稱最崇高的古董藏家之一, 他十三歲到上海隨晉古齋 古董商朱鶴亭學鑑賞文物。 青年時,經滬古董商介紹, 結識了多位世界頂級藏家, 包括英國大維德、瑞典國王等。 青年時的仇焱之 仇焱之因眼力極佳, 收藏了大量的明清瓷器和高古青銅器。 抗戰期間,他在北平收了 一隻宣德雪花藍大碗。 這隻大碗原為晚清一位鹽運使所有。 當時鹽運使曾家財萬貫, 買了不少古董,後來家境破落。 孫子成
張宗憲說收藏:只要東西好,貴了還能貴
張宗憲,1929年出生於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其英文名為羅伯特·張,江湖人稱蘿蔔張。 張宗憲祖籍蘇州,出生於上海,其祖父張揖如是江南竹刻名家,其父張仲英當年在上海從事古董生意,是上海灘古董界之翹楚,開設的「聚珍齋」古玩、珠寶行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大鋪店。張仲英先生18歲當掌柜,鑑別文物眼力極佳,就連大古玩商仇焱之也自稱晚輩,經常到「聚珍齋」購貨。 張宗憲天資聰慧,自幼和古董打交道,耳濡目染,幼小就顯露出他識別古物的才華,十幾歲開始到北平古玩市場進貨。每次到北平,都吃住在東四牌樓的「敦華齋」。當時「敦華齋」是馳名全國的古玩店鋪,老闆是鑑定瓷器的泰斗孫瀛洲先生,張宗憲與在這裡學藝的耿寶昌先生成了莫逆之交。 張宗憲這位出生於舊上海古董珠寶商家庭的三少爺,年少時也可以像一般紈絝子弟一樣出沒十里洋場、敗光部分家產;而20歲時卻隻身闖蕩香港,想干出一番事業。初到香港,張宗憲並未繼承家業從事古董生意,而是經營服裝。 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北京的舊王孫、上海的金融家、南京的舊官吏為了逃避戰火,遠走香港,隨身攜帶的金銀細軟、文物藝術品造就了香港古董市場的從
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物外流兩大推手:山中商會和盧芹齋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文物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出國旅行的國人漸多。國外除了大量的風景名勝,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也成為熱愛文化和藝術的國人爭相踏足之地。而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我們總能看到很多精美的中國文物藏品。那麼您知道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有多少嗎? 19世紀晚期至1949年間,中國文物外流的方式主要有西方列強的盜搶;俄、英、德、法、美、日等國探險者低價購買或將在中國挖掘出土的文物運輸出境;外國收藏家直接到中國購買以及中外古董商人在中國低價收購後販賣到國外這四種方式。外流文物主要有瓷器、玉器、青銅器、書畫、雕塑、家具等等。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的數字,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約有1000萬件之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顯示,全世界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有中國文物藏品164萬餘。除館藏文物外仍有大量散落在海外私人藏家和機構手中,成為現在國際拍賣市場的主角之一。 法國楓丹白露宮中國館 20世紀上半葉最著名的中國古董商當屬日本的山中商會和旅居法國的盧芹齋。 山中商會被稱為當時世界最大的中國古董商,其掌門人山中定次郎在紐約、波士頓、芝加哥、倫敦、巴黎和北
香港的古玩街——荷里活道
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數以百萬計的珍貴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我國港澳台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一百餘萬件,精品幾十萬件——而這僅僅是滄海一粟。清末、民國亂世之時通過走私流出海外的文物更是難以計數。而自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貿易通道流出的中國藝術品,比如外銷瓷,也成了收藏家的目標。20世紀40年代起,香港就成了內地古董流失的轉運站。據《誰在收藏中國》的作者調查,中國流向海外的古董文物有一半以上是經過香港分流到世界各地的。每年由香港批發到海外的中國古董至少十萬件以上,其中大多是出土文物。內地盜墓猖獗,古墓挖出的彩陶、青銅器、漢唐俑馬陸續到了香港,1997年,邯鄲戰國時期的趙國王陵2號陵被盜的中國年代最早的銅馬就是先偷運到香港再流轉到英國。1997年之前,香港古董店裡滿山滿谷的彩陶。香港回歸之後,大陸的文物保護法也不在香港實施,香港的古董市場繁榮更勝於前。 香港實行藝術品免稅政策,且無進出口管制,是中國藝術品交易最活躍的地方,和紐約、倫敦並稱三大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香港古董商務非常發達,有專業的古董運輸包裝技術,脆弱的古代陶瓷
清朝瓷器
清朝時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的一頁。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 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 清朝前期,景德鎮瓷器代表了國內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隨著國內外及宮廷對 景德鎮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鎮瓷業進入了制瓷歷史高峰。康熙的青花、五彩、三彩、郎窯紅、豇豆紅等裝飾品種,風格別開生面;雍正的粉彩、斗 彩、青花和高低溫顏色釉等,粉潤柔和,樸素清逸。乾隆的制瓷工藝,精妙絕倫、鬼斧 匠工,前無古人。青花玲瓏瓷、象生瓷雕、仿古銅、竹木、漆器等特種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