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收藏
若以新石器時代為始,中華之玉文化已歷經八千餘年,其間,雖經世事紛攘,風雨蒼桑,朝代更迭,而國人崇玉好玉之風尚卻至今猶存。 從遠古時期各具地域文化特色之玉作,至歷代之繼承與創新,可謂洋洋大觀,即便終其一生,能手摩親睹者又有幾何?自趙宋迄今仿古之風大興,作偽謀利者鋪天蓋地,真偽之間,更是令人目迷神昏。玉道之深,多少人能悟得其中三味? 雖玉器不如青銅、陶瓷有「標準器」之說,然一具體至某個特定時期之玉作,從其「形」、「紋」、「工」、「沁」、「質」入手,也是有律可查的。 一、觀其形 要點:時期不同,玉作在形制、風格上也有很大差異,即便在同時期、同形制之玉作,由於其功用不同,在尺寸與器型上也存差別。如「玉琮」,始見於良渚時期,商周戰漢也有類似之物,但形制之差別也很大。另外,有些形制之玉作是為某一文化、某一歷史時期所有的。如「玉帶板」,始見於南北朝,後歷朝都有製作,而此前則未見。唐、明時期的「玉帶板」則是縫綴在帶子上的,背有蟻鼻穿;而宋元時期卻是穿在帶子上的。 實戰:「古版」之器,形制為「璜」。兩端各飾一龍首,器身飾谷紋,正中有一單孔。稱之「雙龍紋璜」較為適宜